6月15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在研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时,省委娄勤俭书记强调:“特别要认真学习借鉴中西部地区扶贫搬迁以及我省阜宁灾后重建等有益经验,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娄勤俭书记已不是第一次“点赞”阜宁灾后重建工作了。早在今年2月22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举行今年第一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省委书记娄勤俭说:“我看了盐城的阜宁被龙卷风(损毁)以后的改造,实际上,这种改造一看就是在推动城镇化的建设,从原来的不愿意,到愿意,到非常想,实际上这就可以借鉴。”4月8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娄勤俭书记再次“点赞”阜宁:苏北地区要学习借鉴中西部地区扶贫搬迁以及我省阜宁县灾后重建的有益经验,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进一步优化乡村布局。
2016年6月23日,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两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龙卷风冰雹自然灾害从天而降,我县7个镇区、街道,22个村居受灾严重。
面对灾难的磨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直接指挥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带领百万阜宁人民,发扬伟大抗灾救灾精神、铁军精神和新时期阜宁精神,团结一心抗击灾难,众志成城恢复生产,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夺取了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全面胜利。
两年过去了,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幸福和希望一起升腾。在丹平、两合,在南湾、郑朱,在立新、北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一幅美好幸福生活新图景正在阜宁大地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展新颜
宽阔平坦的沥青马路,绿意盎然的花草树木,白墙青瓦的联排别墅,不远处村民广场更是传来轻快的歌声……这是日前记者来到双桥计桥安置点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这里竟是2年前龙卷风肆虐的地方。
“以前住的是瓦房,风灾中全部倒塌。现在好了,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放农具有仓房,晒粮食有谷场,每户还有小菜园。”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66岁的双桥村民孔庆龙一家人别提有多开心。
在双桥, 494户村民和孔庆龙家一样,感受着灾后重建带来的幸福和喜悦,一栋栋崭新漂亮的康居房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对于双桥村的村民来说,两年生活的巨变远不止住上新房这么简单。
6月20日一早,上大班的小朋友张可和往常一样,牵着奶奶朱秀云的手来到弘爱幼儿园上学。蓝天白云下,是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干净明亮的活动室、绿草如茵的塑胶运动场,孩子们的欢笑声让阳光格外灿烂。
“安置点内就有幼儿园,环境好、师资优、离家近,我步行3分钟就能把孩子送过来。”朱秀云说,经历过风灾洗礼的小张可在老师们的精心照料下,变得更加懂事和坚强,她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
而在新沟镇大楼安置点卫生室,室长潘立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不时有患者前来看病,他耐心为患者问诊、开药。一有空,他就翻开健康扶贫档案,查阅相关信息,电话回访患者康复情况。
“别小看这村卫生室,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室、药房一个不少,村民生了小病足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得益于灾后重建,我县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为受灾村重建、修建卫生室,同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有效改善了基层医疗条件。
住进新家园,群众笑开颜。“村部、卫生室、幼儿园、农贸市场,交通好上街也很方便,把家安在这里挺好。”住在四室一厨两卫的“别墅”里计桥村民黄邦菊很享受。而前来串门的新沟村村民魏红高兴地告诉记者,小区靠路边,生活有配套,住的比城里好,我们也即将搬进新家园。
2016年起,我县借鉴“6·23”灾后重建安置模式,按照建设“苏北最美县城、宜居宜业集镇、生态绿色乡村”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康居工程,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任务,真正让全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实现“安居、康居、乐居”。
产业发展走新路
“今年种的西瓜不但产量高,价格也高,5月底刚卖完,效益达到了12万元以上,农户们一下子就尝到了合作社的甜头,大家干劲更足了。”6月20日,板湖镇孔荡村党支部书记、华利蔬菜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孔庆勉喜笑颜开。
让受灾群众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我县通过政策支持、典型示范等形式,大力推行村集体领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和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行全程一体化作业,采取“保底收益+分红”进行收益分配,不断拓展增收新路径。
孔庆勉介绍,2016年9月孔荡村全村流转土地860亩,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去年合作社纯收入达42万元,二次分配后,村集体增收12万元,入股干群每股分红87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农业增效益、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谈到现在的新生活,孔荡村五组受灾群众吴曹俊高兴地说:“以前,家里收入全靠种地,一年下来每亩地也就700多元的收益。现在5亩土地全部入股,一年租金收益可达5000元。土地流转后,我还在合作社里打打工,每月也能有个千把八百的,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
土地里长出“金子”,工厂里同样产出了效益。
板湖镇坚持把擦亮滤料特色产业招牌作为强镇富民的战略支点,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聚集产业群,拓湖滤料、创新滤料、铁能环保等一批亿元项目陆续见效,为灾区经济快速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在滤料产业园上项目,在灾后重建安置点建厂房。板湖邵湛安置点不远处,刚刚投产的海洲玩具公司生产红火,工人正在车间里赶制发往欧美的木器产品。“真没想到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工资4000多,正是顾家工作两不误啊。”戚桥三组受灾群众黄德昌充满感激。
在新沟,该镇不断加大项目载体建设,以“大梧桐引来金凤凰”,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内的晟功三一装配式建材、杭萧钢构等项目相继投产,为大楼、南湾村的受灾群众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创业就业有门路,受灾群众生活才有着落。走进陈良镇丹平安置点,七组村民王友芹正在自家门市张罗着。“以前在外地打工,风灾后看家里环境不错,就利用自家房子开了个蔬菜超市,一来不用到外面奔波,二来方便群众自己还能增加收入。”如今她的小店生意越来越好。
两年来,我县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支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奔小康之路不断拓展。
乡村文化吹新风
锣鼓阵阵,铙钹声声,欢歌笑语不绝于耳,舞姿翩跹韵味十足……6月20日上午,吴滩街道立新安置点文化广场上一片热闹景象,欢快的舞蹈、嘹亮的歌声,村民们看着村里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节目,笑得合不拢嘴。
“自从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村民一干完活,就到这里来热闹热闹,跳广场舞、唱淮剧,个个有滋有味。”文艺宣传队组织者、70岁的戴克亚老人说,村民们还自发创编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并将康居工程、健康扶贫等内容加进去、演出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乡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生活安定了,受灾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变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传递党的政策,凝聚民心。”立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陈红明说。
文化惠民,文化育民。
今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双桥村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最欢快的一天,上千村民自发聚到安置点广场,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满怀深情颂党恩,载歌载舞过新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家乡阜宁》《双桥新貌》等节目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大家深刻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他们用文艺演出的形式,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同时,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表达感激之情。”双桥村支部书记嵇育青说。
为帮助灾区人民心灵重建,我县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的服务功能,温馨舒适的活动场所,图书室、棋牌室、多种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设施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完美的文化阵地,打球、跳舞等成了广大农民的一大爱好。
夜幕降临,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劳作一天的人们再次聚集在立新村部翩翩起舞,安置点文化广场处处荡涤着幸福生活的味道。
陈红明说,妻子刘霞平牵头成立了“大嫂舞蹈队”已经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目前30多名队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他们告别麻将桌,跳起幸福舞。”文化的振兴改变了群众不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更提振了大家奋发图强的信心。
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
这两年,厚德、务实、创新、图强的百万阜宁人民走出了坚强与奋进,汲取了经验与智慧,蓄积了信心与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阜宁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绘就更加美好的幸福图景,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杨先锋)